目前分類:育兒資訊 (5)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朋友寄來的mail!真的好可愛喔!
 
原文:
真的不錯用! 與您共享之..^^..
分享台北縣的教學創意> 
http://src.tpc.edu.tw/eword/
要寫上要教孩子的生字
就會印出筆順
是台北縣開發的教材
可先輸入一串字測試
接著按確定送出
系統就會直接跳到word
開啟或儲存皆很方便
保證讓你大開眼界喔

jennif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正確握筆法   這個版本的正確握筆法寫的很清楚很優喔!


jennif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摘自媽咪寶貝:
 
嬰幼兒時期的「品格教育」培養
 更新日期:2007-03-05 記者:文/千代文教基金會執行長、千代兒童文化教育協會理事長 潘莉華
嬰兒的學習和開發自己的能力極強,由0歲到上小學前,是開發潛能、學習一切的最佳時機,這段時間也是最適合培養良好品格的時期。

內文:
中國人有句諺語:「3歲看大、6歲看老」說的正是──人格的成長關鍵在童年。試想「一個初生的嬰兒」剛來到人世,連與人溝通尚在摸索和嘗試階段,如何讓他學習抽象的「品格教育」?
了解嬰幼兒
嬰兒從出生到8歲以前,是他一生中智力發育、身體發育及人格發展最重要的時段,而在這一時期照顧是否得當,對孩子日後成長的性格和品格有很大的影響。初生嬰兒來到人世,很像走迷宮的實驗老鼠,是在摸索中前進,一遇阻擋,就會另找新的途徑,但也經由環境及阻礙,讓他學到如何適應人世。

按照醫學方面的了解,嬰兒腦細胞的成長從初生到1歲的1年間,大腦重量會由4百公克成長到8百公克,到5、6歲時會增加到初生時的3倍,在8歲時大腦的腦細胞成長,已完成了成人的80%。又據醫學方面的了解,嬰兒的大腦前葉的新舊皮層是掌握情緒記憶及人格成長的重要部份,初生的嬰兒已有1億4千萬左右的腦細胞,腦細胞數目不會增加,增加的是神經叢之間的連線;這些連線受外界刺激不停增長,而形成更加複雜綿密的網路。研究顯示,這些神經網路愈複雜,表示嬰兒愈聰明,對外界的認知和學習也愈豐富,這段過程也就是嬰兒潛能的開發過程。
由於外界環境不同,嬰幼兒受到的刺激不同,他的智商(IQ)情緒智商(EQ)運動智商(MQ)及人格發展成長,也會因不同的刺激而發展出不同的能力。
心理發展忽視不得
20世紀心理學大師艾瑞克森(Erik Erikson)把人格的形成分成8個階段,在6歲前的嬰幼兒時期,是其中3個非常重要的成長階段,在這幾個階段中,嬰幼兒探測人世、自我成長,每個階段都會有不同的「危機」,小寶寶如能克服這些危機,便可建立「自我」。
母親的關愛影響到嬰兒對人的信任
0~ 1歲半的嬰兒
在這段時間的嬰兒只是拚命在吃,嘴巴不停在動,口腔動作是主要特點。在生理上,嬰兒成長得很快,體重不斷在增加。艾瑞克森把這一時期幼兒「自我」的發展目標定為:「信賴或不信賴」;在此時,嬰兒是完全無助的,要仰賴父母照顧和給予,但是他是有感覺的,他週遭的環境正是他探索學習的功課。
當他餓了、哭了,是否有人餵他?尿了、濕了,有人換尿片嗎?當他不舒服,或有點怕,有人安撫他嗎?如果生理和情緒上的需求都能夠持續獲得滿足及照顧,他就感覺到:他的母親或照顧者是可以依靠的,從而發展出對人或環境的信任態度,即使是在受到威脅的時候,仍會有安定感。如果是他的需求沒有獲得滿足,這嬰兒可能變得有些恐懼,並對週遭的人不信任。
此一時期,嬰兒最需要的是母親主動的關愛和呵護:溫柔撫摸、擁抱、吸吮時和母體的接觸,特別是眼神的關愛,都可建立對外在的信任感。艾瑞克森認為,如果在此一時期,嬰兒對母親關愛滿足的感覺都能滿意,就會覺得這個未知的新世界還不錯,也會對將來充滿希望和信心。因此會發展出「希望」和「信心」的美德。
若不幸在此一時期,如果母親或其他照顧者排斥他、傷害他,使他遭遇挫折,需求無法滿足,或父母親為了其他的利益,而不顧嬰兒需求,很可能會讓他產生一種感覺:自己是沒有價值的、不受重視的,而發展出對未來的不確定,對週遭的人產生「疑心」及「擔心」的態度。換言之,此時期正是親子關係中信任與不信任發展中主要關鍵期。
能否自主獨立,父母的態度最重要
1歲半~3歲開始學步期
在生理上,幼兒在這段時期是大小肌肉充分發育的時候,學爬、學走路、學說話,學到更多控制自己身體的新技巧,並學習大小便控制。在心理上開始發展「自主」和「自尊」,且會由錯誤中學習正確方式。在語言上,開始使用「不」來充分表現自我。如果在這時期,照顧者能允許幼兒自由的探索、甚至允許幼兒自己掌控他的周遭環境,孩子就會發展出「自主感」或「獨立感」。
在這一時期要注意的是,父母不可澆他冷水,也不可過分逼他,對幼兒的學習引導,應採取「不限制、不鼓勵」的態度。建議剛作父母的在此時要「堅持但需容忍」。如果用這種態度,孩子會發展出一種「自尊和自我控制」;若不然,孩子任何探究的行為或是想獨立作主的行為遭到父母批評,孩子就會放棄繼續嘗試,並且懷疑自己能力不足,或是認為「自己不該做」,很容易產生「羞愧」或「自我懷疑」。


艾瑞克森的理論對西方教育有很大的影響力,而根據本人30多年的教學經驗,我覺得艾氏的理論內容和一般嬰幼兒的性格成長情形非常接近,因此,在此特別介紹,以作為我們了解嬰幼兒人格形成的重要參考。在艾氏的論述中,有幾點我們必須注意:

1.孩子人格成長的每個階段都是一場考驗。而每場考驗中,都存在著危機,必須讓孩子自己努力通過,通過了,他才可接續下一場的學習和考驗。

2.在每一階段的學習考驗中,父母親或照顧者的態度非常重要,對兒童的性格特質的形成有極大的影響;也可以說,孩子的未來,父母態度有決定性的影響。

3.在艾氏「人格形成」的8個階段中,前3個階段是嬰幼兒進入人類社會的「基礎階段」。每一個階段的發展和過程,是自然的,漸進的,受到遺傳基因的決定,像一朵漸開的花朵,它綻放的早晚有一定的時間,不宜以人為力量太過干預;不過艾氏很重視幼兒在人格形成過程中,文化和社會對其影響。

4.每階段的功課,以兩個詞來定名,像「信任」或「不信任」,起初似乎是很明顯地,嬰兒必須學習「信任」而非「不信任」,但是艾瑞克森講得很清楚,我們也必須學到在兩者間取其平衡。無疑地,嬰兒主要是要學「信任」,但也需要學一點「不信任」,為了在成長之後,不致於成為容易上當的白癡。

5.每一階段的發展都包括了某些發展的功課,本質上是心理社會的,舉例而言,像學生學功課,他必須努力用功,但是否真能勤勞用功,卻受到學校、家庭的互動影響。

6.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大人和孩子都互相影響;大人固然影響到孩子的成長,而孩子也影響到大眾的生活秩序,例如:大人的生活安排、未來發展,對幼兒都是一個很大的衝擊,這裡的大人除了父母之外,還可能包括第3人、甚至第4人(祖父母)。

艾氏的論述給嬰幼兒教育開啟一扇窗,讓我們了解對嬰幼兒的養與教輕忽不得,並不是只要餵飽他就夠了,最重要的是,父母對他的態度和他成長環境的安排,關係他日後的性格和品德發展。因此,為了大人小孩都能在有利的環境下生活成長,在有孩子前,大人須仔細思考,如何為孩子安排良好的成長環境、如何安排充分的時間照顧孩子,最好在這些問題都思考並解決,再生養孩子較適合。

「愛要得法」是成功關鍵

人生無法重來,嬰幼兒的成長只有一次,我們的一些經驗可協助父母及幼教老師,作為培養嬰幼兒「品格」的基本原則:

一、愛永遠不嫌多,但要得法
初生嬰兒懵然無知,但他的感覺卻是敏銳的,外界的冷熱、母親的溫暖、母親的心跳聲,他都清楚熟悉。由於嬰幼兒是由感官來認識週遭環境,因此,他的認知發展和他對外界的信賴培養,在2歲前是極為重要的階段,需要母親無微不至的呵護。只有在給予充分的愛和照顧之中,才能使他不致對人失望,發展出他對週邊環境的信賴,跨出進入人世的成功第一步。

在接下來的2個階段(18個月~3歲和3~6歲的發展),幼兒一樣地很需要父母及照顧者「充分」的愛護,才能讓他在人格正向的發展,所以在這3個階段中,嬰幼兒最重要的需求是愛、關懷、親近、對話,這些都需要母親無私的付出,所以「愛,永遠不嫌多」。

愛要如何得法?
1.在鼓勵與限制之間要找平衡點:即父母對幼兒在任何發展時期的行動,都要多給鼓勵、少限制,但有時也要看情形,如果孩子發展得太快,也要作適度限制,也就是說,在鼓勵與限制之間要找平衡點。

2.態度要適當:父母親有時是師長,有時是朋友、有時是玩伴;教別人,最好別說:「來,我教你。」每個孩子頭上都有片天,老師的態度應是隨著孩子的性向,協助孩子自我發展,最後他自然能「自創品牌」,成就自我。

3.限制也有方法:善用遊戲和故事,例如:要孩子早睡,先講個故事,告訴他:「……故事中的小朋友因為早睡,長得又高又大,所以你也要早睡……。」孩子就會乖乖地去睡覺了。

二、習慣伴隨一生
西方有一段很流行的諺語:
……Be careful of your actions, for your actions become your habits. Be
careful of your habits, for your habits become your character. Be careful of
your character, for your character becomes your destiny……
(注意你的行為,因為行為會成為你的習慣,注意你的習慣,因為習慣會成為你的品格,因為品格會成為你的命運)。

三字經說:「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說的是:人的本性都很接近,但由於生活習慣的不同,也使得他們在日後的表現和成就大不一樣。

習慣顯然對人的一生影響巨大。由於對「不識之無」的嬰幼兒,「教」是不必說「理」的,因此要培養他們的「品格」,最好先由生活習慣做起,很多好的習慣在後來就變成了孩子的人格特質。6歲前,特別是3歲前,是不宜說理的,但孩子可塑性很大,大人做什麼,小孩就學什麼,自己有清潔的習慣,孩子也會學著養成清潔的好習慣;自己勤勞,孩子也會勤勞;自己常常閱讀,孩子也會拿本書坐在你身旁;你常寫字,孩子也會要筆畫畫…

其實你不必說什麼,你的一言一行、你的動作、你的腔調、你講話前清清嗓子的毛病,都會在無形中被孩子模仿得維妙維肖。這是身教的力量。但為了化暗為明,你可以制定「家規」,像:關門的習慣、關燈的習慣、擦桌子的習慣、物歸原位的習慣、不挑食的習慣、謙讓的習慣、健身的習慣、勇於承擔錯誤的習慣、不說謊的習慣、感謝的習慣等。當然,要求孩子有好習慣,自己必須先有好習慣,孩子自然會在日積月累中,潛移默化,如果自己的習慣不好,在自己懷孩子的時候,也會是一個良機,同時培養自己的好習慣,改去自己的壞習慣。反正人生是一場無止境的學習和修正的過程,這個時機,也正是我們體驗教學相長的機會。

三、由說故事培養核心價值觀念
說道理,孩子不一定想聽,聽故事,卻常是孩子的最愛,因此在家庭或是在學校裡說故事,應是最值得推廣的方法。西洋人有睡前講故事給孩子聽的傳統;在台灣的很多家庭也在實行,這是很不錯的做法,因為一旦成為習慣,孩子總會有所期待。固定在睡前,花幾分鐘給孩子講故事,不僅可以把對孩子的要求,編入你的故事中,而且這也是一個親子溝通的好機會,讓孩子接近你。
其實只要父母或照顧者有空,給孩子講故事時,可用很多不同的形式進行,花時間帶孩子逛書店,選一、兩本有意義的書,唸給孩子聽;帶孩子到公園,找安靜的地方坐下,講故事或唸故事給孩子聽;讓孩子由木偶奇遇記中鼻子會變長的「皮諾丘」故事中,知道「不可說謊」;由孔融讓梨的故事了解「謙讓」、「兄友弟恭」;由司馬光打破水缸救同伴的故事,了解「勇敢和生命的可貴」;由孟母三遷的故事,了解到「選擇環境」和母親的「愛」和「期望」。

另外,目前在市面上有很多「故事繪本」也可選用,它們是專為父母給孩子講故事而設計的。藉由「故事繪本」圖畫內容,加深幼兒對核心價值的了解和記憶,也是很好的方法。父母或老師可以一邊唸給孩子聽,一邊讓孩子看著圖畫,讓孩子由圖畫中的人物或其他物品,學到更多常識。由父母所唸的詞句中,幼兒也可以學到很多字句。另外,在孩子看圖畫時,父母或老師可提問討論,創造雙向溝通,養成孩子閱讀習慣。其實父母親或老師只要稍加用心,就可以把生活中的小常識編成故事,講給孩子聽,讓孩子會更受益,因為從故事中,孩子會學到更多身邊的事物,對孩子來說是更為實際。

四、保護孩子,幫助他健康的長大
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最關鍵的人是父母。在孩子出生前,父母應對他的出生環境、他的養育、他的教導,作妥善的安排。除此之外,他應想到如何減少外界種種因素傷害到他的孩子──像媒體的污染、社會人士的錯誤示範等。

先說媒體,媒體之中以電視及錄影帶,對嬰幼兒最可能造成不良影響。電視是20世紀一項不得了的發明,它改變了整個世界的作業程序,但是據專家的研究,它非常不利嬰幼兒及兒童的成長和教育。

根據美國醫學方面的研究,電視會阻礙嬰兒腦部的發育,因此美國小兒科醫生學會(AAP)建議家長:2歲以下的嬰幼兒不可看電視;日本方面的研究也指出,1歲6個月以下的嬰幼兒若常看電視,會使「有意識語言」能力發育較晚或發育不足,因此也在2004年4月向日本全國家長呼籲,嬰幼兒不可看電視。對於2~6歲的兒童,AAP認為,常看電視會妨害兒童想像力的成長,妨害了兒童跟大人的互動機會,大大地傷害兒童的思考、閱讀能力的發育。因此建議:儘量少看電視,即使是有益的學習節目,也要少看。此外,若就電視內容而言,兒童常模倣電視中暴力,會造成兒童的暴力傾向,錄影帶節目也有類似影響。

台灣及國外很多托兒所或幼稚園,常在中午或下午放學時,用電視節目來代替上課,這是偷懶,非常不妥,老師應該設計輕鬆的單元活動給幼兒才對。有不少人在這幾年看過談電視對兒童的影響報導之後,決心「戒看電視」。他們的方法是:用閱讀來替代看電視,是值得嘗試的方法。「關掉電視,打開心房」,可讓家人在不看電視之後,重新恢復家人相聚的樂趣。

父母的言行要注意,很多父母常以為孩子還小不懂事,因此很多必須注意的言行都不避開孩子,讓孩子學到很多壞毛病或是不該學的東西。例如:父母不宜在孩子面前批評別人、說三字經,更不宜罵人。雖是1、2歲的孩子,但他們正是學說話的時候,某些髒話、口頭禪都會讓孩子模仿。此外,父母的性行為也絕對要避開孩子。


若要培養孩子有高尚的品格,父母就是好榜樣,父母應在孩子心中建立好形象。因為道德是高層次的精神部份,它是不分觀念「開放」或「不開放」的,不論世界如何演變,它的標準仍是一樣,因此從孩子還小就應讓他從照顧者的語言及行為中充分的了解。
6大要點,必須了解把握

jennif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52種幫助孩子建立自尊自信的好方法

 一個擁有信心的孩子,必能努力向目標邁進,追求自我實現;一個有自尊的孩子,必能成長進步、適應環境。這樣的孩子前途將是一片燦爛!
1.給孩子一份真誠的讚美。
2.別讓孩子有負面的自我評價。
3.常對孩子說「請‧謝謝」,也讓他們學會對別人如此說。
4.只有我和你──和孩子共度一段愉快時光。
5.幫助孩子學作決定
鼓勵孩子玩需要作決定的遊戲。下象棋、西洋棋,都可以讓孩子們在不受父母的影響下,學習作決定。
6.讓孩子從游泳中建立自信
會游泳的孩子,已經能克服生命中最大的恐懼‥懼水症。在學習的過程中,孩子將體會‥恐懼是可以面對的,技能是可以學習。
7.讓孩子擁有貴賓般的尊榮
孩子的自尊是在他人一次又一次的另眼看待和重視中建立起來的。
8.問問孩子的意見
在談話中記得問問孩子:「你認為呢?」、「你的看法呢?」、「你對這事的感覺如何?」、「你有其他意見嗎?」
9.為孩子佈置一個發表園地
用冰箱的門做為發表園地,或者在牆上釘一個框框,展示孩子作品。
10.幫助孩子結交朋友
給孩子充分的自由邀朋友到家裏玩。你可以選定幾小時或幾天,讓孩子帶幾個朋友到家裏玩。
11.讓孩子覺得受重視。
12.和孩子一起祈禱。
13.幫助孩子培養良好的語言能力。
14.教導孩子如何使用指導手冊
讓孩子有親手組合新的孩童床或玩具火車組的經驗。讓孩子從閱讀指導手冊中學會將東西整理就緒。
15.為孩子訂定生活常規。
16.教孩子基本的急救方法
急救和意外預防技巧還能幫助你的孩子有處理緊急情況的信心。
17.盡可能回答孩子的問題。
18.遵守諾言
對孩子來說,遵守諾言也是愛和關懷的高度表現。在孩子眼中看來,不遵守諾言就是說謊,就是不愛他。
19.教孩子基本的烹飪技巧。
20.鼓勵孩子讚美他人。
21.鼓勵孩子參加團體活動。
22.鼓勵孩子問問題
問問題需要有勇氣、積極的自尊和自信,幫助孩子獲得知識和改進學業成績最有效的方法,是鼓勵孩子問問題。
23.為自己發光─鼓勵孩子走自己的路。
24.讓孩子學會祈禱。
25.盡可能告訴孩子你這樣做的理由。
26.盡量參加學校的家長會。
27.告訴孩子他的「當年勇」。
28.讓孩子教你一些「新」事物
給孩子機會,讓他教你一些他知道而你「莫仔羊」的「新」事物,這將令他神采飛揚。
29.教導孩子如何「迷途知返」
教孩子萬一迷路了,該如何「迷途知返」。首先告訴孩子務必要留在原地不要隨意走動。訓練孩子說:「我迷路了,你可以幫助我嗎?」。教孩子如何找出自己的位置,以及教孩子看地圖的技巧。
30.幫助孩子學會如何面對拒絕
讓孩子知道不是所有人都有相同的品味、好惡、觀念、價值觀或者作風。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也許有些人和你的孩子一拍即合,有些人則不然。
31.讓孩子學會「給予」
讓孩子知道給予不是對不如已者的施捨,而是一種愛與關懷的表達。讓孩子知道為需要幫助的人服務也是一種禮物。
32.準備兩枚應急的銅板打電話
一個擁有兩枚應急的銅板打電話的小孩,是一個能扭轉劣勢,轉危為安的孩子;一個知道自己應該何時以及向誰求救的孩子,是一個

不會孤單和恐懼的孩子!
 33.鼓勵孩子背誦文章
其實,背誦詩篇、名言警句或成語可以幫你的孩子留意語文文字的結構和使用方式。這樣的孩子長大後比較喜愛舞文弄墨,而且在語文方面也會有較高才能。
34.給孩子探索這個世界的自由。
35.教導孩子學會如何自我保護。
36.鼓勵孩子結交可信賴的大朋友
鼓勵你的孩子和他的祖父母、叔、伯、阿姨,建立良好的關係,讓這些親人成為孩子可信賴的大朋友。
37.不要在孩子面前批評別人。
38.不做無益的恐嚇威脅
如果你說:「假如你這麼做,爸爸會打你屁股」,在孩子惡劣的行為發生後,卻沒有懲罰,這就是無益的威脅恐嚇。沒有言出必行的話,會讓孩子認為,「我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相信爸爸在說真話。」
39.幫助孩子預作準備
信心、自尊,是給「預作準備」的孩子,也就是準備就緒去迎接挑戰的孩子,以及知道「爸媽非常尊重我,幫助我為第一次的經驗預作準備,我不需去害怕面對這些新事物。爸媽都認為我可以處理這個情況,所以我當然可以。」
40.幫助孩子學習如何面對失敗。
41.讓孩子擁有一個帳戶。
42.和孩子一起嘗試新事物。
43.孩子闖禍了,讓他自己善後。
44.與孩子分享你的希望。
45.和他談談關於「性」的事。
46.給孩子一份值得永存的遺產,不一定是金錢。
47.教導孩子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48.重視孩子的新發現。
49.讓孩子養寵物。
50.勇於向孩子說「對不起」。
51.讓孩子擁有意外的驚喜。
52.緊抱孩子,告訴他「我愛你」。



jennif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實在是篇好文章,轉自http://smartkids.ladder100.com/topics/detail.asp?articleid=702 親子學苑

讓寶寶成為社交達人 經營人脈從0歲開始 

專家 / 楊健(嬰幼兒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朱文彥(幼稚園園長)

什麼都不懂的寶寶如何與「人脈」搭上關係呢?或許會有許多人提出這樣的疑問。分享、助人、好奇心、同理心、守信等這些人脈關鍵,全都根源於早期的教養。

培養寶寶人際能力的好處
一、他將成為一個身心健康、豁達、大方的人。
二、他將具備善與人合作的優點及具有領袖氣質。
三、他將有一個幸福的家庭。
四、他將成功發揮自己的長處,實現自我價值

認識寶寶人際能力
人類的心理健康,最主要就是人際關係的適應。換句話說:人類的心理病態的產生,主要也是由於人際關係失調而導致。

哈佛大學著名的多元智能創始人霍華德•加德納提出人類的八大智能「人際交往」正是其一非常重要的智能,引起學術界強烈的迴響;卡內基,這位美國傑出的教育家甚至這樣強調:「一個人的成功,15%靠他的專業知識,而85%則是依靠他的人際關係。」;而美國石油大王約翰.洛克菲勒也說過:「我願意付出非常大的代價來獲取與人相處的本領。」可見,人際交往能力的重要性已經得到越來越多人的認可與推崇。

設想一下,一個人格發展有問題甚至有障礙的寶寶,或對人斤斤計較,不善寬容,或冷漠無情,或沉默寡言,行為退縮,或無法與他人合作,甚至侵犯他人的人,他將來能在社會上立足嗎?

爸媽該怎麼培養寶寶
1.利用模仿給予正確示範
模仿是人類最直接的行為,寶寶們尤其善於模仿,因此,爸媽應利用這一特點,做出良好的榜樣,這種潛移默化的示範作用,會使你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當然,如果不是樹立正面與人交往的示範,而是相反,情況就會很糟糕,曾有一位家長在親子座談會上表示,她下班回家,看見五歲的女兒在打她心愛的洋娃娃,一邊還罵著髒話,這位家長說:「她打娃娃、罵娃娃的樣子,和我打她時一模一樣。」

2.親子共讀培養情感
圖書傳遞了他人的思想和情感,這也是寶寶接受他人觀點、情感的重要途徑。「親子共讀」使親子關係融洽,更重要的是,許多有教育意義的情節,隨著朗朗上口的兒歌,豐富的故事,不知不覺地進入寶寶的心中,而產生一種「春風化雨」式的薰陶。

3.鼓勵結交朋友
隨著生活水準的提高,社會的進步,但帶來了一個負面的結果,那就是「寶寶生活都市化」。
我們小時候沒有這個問題,寶寶的天性喜歡與同伴一起,記得小時候到處都有玩伴。那時家家戶戶不關門,甚至晚上也不擔心。在交往中,建立友誼,有了群體意識,雖然也會打架,但是很快就會和好。我們還學會了與他人分享自己的東西。現在想起來,仍有很多美好的回憶。
現在的寶寶找不到這種樂趣了。寶寶們在這種封閉的環境裡,缺乏應有的朋友關係。鄰里之間老死不相往來,寶寶就無法體會到交朋友的樂趣。事實上,寶寶透過遊戲發展人際交往的能力是一種重要的途徑。建議家長多帶寶寶走出家門,走向社區,走進親子教育活動場所,鼓勵寶寶與同年齡寶寶交往。

人際交往從0歲展開
0歲開始的人際交往基本模式,包括以下三種:母嬰交往、父嬰交往、同伴交往。爸媽若能細心地加以關注和培養,對於未來成就「人際高手」將打下重要的基礎。

母嬰交往未來人際關係形成的基礎
在0~1歲寶寶的人際交往中,媽媽是嬰兒生存、發展的第一重要人物,與嬰兒的交往是嬰兒的社會性行為和社會交往發展的重要基礎,對嬰兒認知能力、語言的發展及情感的豐富有著不可替代的影響。而這些都是寶寶未來人際關係形成的基礎。

母嬰交往的特點
◎場景:媽媽和嬰兒的交往多發生在日常照料和玩具遊戲中。
◎方式:媽媽通常是透過言語交談和身體接觸來和嬰兒進行交往。
◎遊戲的性質:媽媽與寶寶的遊戲大多是視覺遊戲,雖然也會進行一些身體運動方面的遊戲,但通常是傳統的、較安靜的動作遊戲,如「藏貓貓」、「說說話」等。動態的遊戲大概是以球類玩具為主。

給媽媽的建議
1.適時反應
指的是媽媽能夠對寶寶的反應作出準確的判斷,並給予適時的回應。在寶寶哭的時候,能夠準確地察覺他是餓了、渴了,還是想要人陪或者其他病理性原因;在寶寶微笑時要報以微笑,並高興地誇讚寶寶:「你會笑了,媽媽好高興!」;當寶寶咿呀作語,有想要說話的欲望時,媽媽就要加以引導。總之,對待寶寶的每一次反應,媽媽都要儘量給以回應。

學會分辨寶寶的哭聲
*饑餓的啼哭:有節奏,啼哭時伴有閉眼、號叫、雙腳亂蹬。
*發怒的啼哭:哭聲往往有點失真。
*疼痛的啼哭:事先沒有嗚咽,也沒有緩慢的哭泣,而是突然高聲大哭,拉直了嗓門連續大哭數秒,接著是平靜地吸氣、再吸氣、又呼氣。
*恐懼或驚嚇的啼哭:哭聲突然響起,強烈而刺耳,伴有間隔時間較短的號叫。
*不稱心的啼哭:開始時二、三聲是緩慢而拖長的,持續不斷,悲悲切切。
*引人注意的啼哭:先是長時間的亂叫,低沉單調,斷斷續續,但如果沒人理他,就會大哭起來。

2. 要充滿感情
指的是媽媽與寶寶的接觸,例如微笑、輕柔說話、身體接觸等。強化寶寶的第一種社交技能—微笑。寶寶的社交性微笑始於3個月左右。媽媽對寶寶的笑要給予回應,使他保持愉快的情緒,使他這種交流的方式得到強化。
在寶寶醒時或有發音等活動時抱一抱寶寶,以示關懷和鼓勵,不要等寶寶啼哭才去抱他。對嬰兒情緒發展的研究表明,如果媽媽對寶寶交流性的表情、發聲和動作經常忽視,就會使寶寶對撫育人的信任感產生懷疑,形成焦慮的人格。這種焦慮型的寶寶未來表現為缺乏同情心和內疚感,不能照顧別人,缺乏感情反應,學習能力差。

3.儘早教寶寶學說話
0~1歲是寶寶的前言語階段,這一年裡他已經開始練習控制發音、掌握語義,為日後的開口說話做準備。而之所以會出現開口早晚的差異,則與親子交流的品質和頻率大有關係。在這其中,與寶寶經常的、密切接觸的媽媽則負有十分重要的責任。
媽媽教寶寶學說話,可在各種場合裡,例如餵奶、換尿布或者對視、做遊戲時,開始時聲調較高、速度較慢、短語間有較長的停頓、較多使用重複的話語。

父嬰交往社交技能提高的重要源泉
對比母嬰交往,父嬰交往對寶寶的社會、情感、認知、行為等各方面的發展同樣具有不可替代的影響。由於交往的內容、性質等方面具有的獨特性,而使得父嬰交往成為寶寶社交技能發展中不可缺少的一環。

父嬰交往的特點
◎場景:爸爸雖然也會參與寶寶的照顧,但與寶寶的交往更多的是與寶寶做遊戲,而且是無玩具式的遊戲。
◎方式:爸爸透過身體運動的方式與寶寶交往。
◎遊戲的性質:爸爸與寶寶的遊戲多為肢體運動遊戲,總是與刺激寶寶、興奮性密切相連,逗得寶寶大笑。例如把寶寶雙手高舉過頭;雙手扶在寶寶的腋下,讓寶寶在床上或自己的膝蓋上往上蹦。

給爸爸的建議
1.經常出現眼前
在寶寶的眼裡,多半只有媽媽。怎麼樣才能讓爸爸也成為寶寶所認同、所喜歡的人呢?爸爸需要儘量逗寶寶玩。也可以嘗試著在媽媽的指導下去滿足一下寶寶的需要。「日久見人心」,時間長了,寶寶就會增加對爸爸的信任。

2.放手讓孩子高飛
記得有位爸爸曾經對「將寶寶扛在肩頭」的喜好解釋為:父母如果真的愛孩子,就應當以這樣開闊視野去愛他。難怪寶寶們都喜歡玩「坐飛機」的遊戲呢。
在寶寶學會爬行之前,他的探索是靠眼睛轉來轉去,靠嘴巴來感知世界。這時爸爸要經常抱寶寶在屋內或者室外走動,儘量擴大他的視野;當寶寶對某種事物感興趣時,例如將玩具往嘴裡塞,在確定安全的情況下,可讓他品嚐個夠。
當寶寶會爬行後,他喜歡爬來爬去探索。這時爸爸要陪寶寶一起去探險,而且給予充分的自由,不過分保護,讓寶寶在自由探索中提升認知,同時也有助於堅強、獨立等良好品行的形成。

3.給予不同的表情
對寶寶的不同行為給予不同的表情,這一方面有助於寶寶模仿,豐富其情感的表達,另一方面也能夠讓寶寶學會察言觀色。
當寶寶表現出不好的行為時,例如打別人的臉,或玩有危險的物品時,要以怒容制止,並伴以不許之類的語言;當寶寶不高興時,你可以扮「鬼臉」轉移他的注意力;當寶寶微笑注視你時,也可以偶爾故意以「冷臉」對之。總之,面對寶寶,爸爸要盡可能施展其演員的天分,讓寶寶從小品嚐人生百態。

0~1歲情緒表情發展4階段
*0~2個月:無臉部表情。即嬰兒自發的表情與成人對他發出的表情之間還沒有什麼聯繫。
*2~5個月:不具備情緒理解的臉部表情。即嬰兒已能知覺到成人的臉部表情,但是還不能理解其意義,對其情緒反應不具備有意義的相應性。
*5~7個月:對表情意義的情緒反應。即對成人的不同臉部表情可作出不同的反應。
*7~12個月:已學會根據他人的表情來改變、影響自己的行為。

同伴交往人際發展中的重要組成
同伴交往是寶寶整個社交系統網路的重要組成部分。0~1歲寶寶之間的交往雖然多為單方面的、簡單的交往,但其意義卻是不容忽視的。

同伴交往的特點
嬰兒同伴交往經歷了由無到有、由簡單到複雜、由低到高的發展變化過程。
第一階段:以客體為中心,嬰兒的交往更多集中在玩具或物品上,而不是嬰兒同伴本身。
第二階段:簡單交往時期,嬰兒已能夠對同伴的行為作出反應,經常企圖去控制另一個嬰兒的行為。
第三階段:互補性交往時期,嬰兒同伴間的行為趨於互補,出現了更多更複雜的社交行為,相互間模仿已較普遍,嬰兒不僅能控制自己的行動,而且還可以與同伴展開需要合作的遊戲。

給爸媽的建議
1.擴大寶寶的生活範圍
爸媽可以經常帶寶寶上街、去公園、串門子,向寶寶介紹社區中經常見到的人;特別需要讓寶寶及早步入「同齡小社會」,鼓勵他與年齡相仿的寶寶接觸、玩耍。大多時候寶寶們都是各玩各的,精力集中在自己的玩具上,但時間長了,他們會模仿彼此的動作,從而擴展對物體和事物的認識,有利於發展認知、操作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學會分享
爸媽要有主動地培養寶寶與同伴分享的行為模式。寶寶12個月左右已經具備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如果其他小朋友來家裡做客,爸媽要鼓勵寶寶自己把玩具給小朋友玩,而對方的微笑和爸媽的表揚會強化寶寶的行為。

3.培養自我意識
除了同齡小夥伴外,寶寶還有一個同伴,那就是寶寶自己。爸媽可經常抱寶寶照鏡子,通過鏡子來認識自己,瞭解自我才能更好地瞭解他人,這是人際智慧發展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通過鏡子瞭解自我大致有4個階段:4個月左右,對鏡子中的媽媽有反應;4~6個月,把鏡中的自己當成遊戲夥伴來對待;7~12個月,會在鏡前作出動作來確認鏡中的人就是自己;1歲以後非常清楚地區別出鏡中的自己和其他鏡中的寶寶。

0~6歲的人際困惑及專家建議
學齡前的寶寶在人際交往上會出現以下常見的情況,爸媽可根據專家的建議來調教寶寶,打造出「人際高手」。

關於寶寶交往的困惑:
1.寶寶還不會說話,怎麼進行交流和引導。
2.寶寶總跟別人搶玩具、搶東西。
3.寶寶有打人、咬人等攻擊行為。
4.寶寶和別人在一起會很害羞。
5.不願意和小夥伴玩,自己玩自己的。
6.寶寶過於乖巧、內向、安靜。
7.可以和小哥哥、小姐姐玩得很開心,卻不願和同年齡的寶寶玩。
8.寶寶和爸媽不夠親。
9.寶寶特別黏人,離開媽媽就大哭大鬧。

讓寶寶成為人際高手的建議:

父母以身作則
寶寶禮貌的形成越早越好。爸媽不僅要在待人接物上有禮貌,而且在日常生活中要透過各種情景有意識地進行禮貌用語的訓練。例如鼓勵寶寶打電話給爺爺奶奶,注意寶寶的用詞和語氣,當出現言語不妥時要及時糾正,這樣有目標性的糾正比一味地灌輸觀念更有效。

製造交往機會
和寶寶一起邀請其他同齡小玩伴來家裡玩。如果寶寶之間出現糾紛、爭執,爸媽都不要介意,讓他們自己解決問題,最後要鼓勵他們將玩具收拾整齊。
多帶寶寶去其他家庭拜訪。去之前,告訴寶寶要懂禮貌,見到不同的人要用恰當的稱呼,不要害羞,要勇敢地介紹自己。
多帶寶寶出去玩。在買車票、門票時,都可以鼓勵寶寶試試看。鼓勵寶寶多與其他成人進行交往。隨著交往內容、交往話題的增多,寶寶便會越來越有信心應對不同的情景和人事。

讓寶寶決定事情
寶寶2歲以後,會對一些事情有自己的想法,例如媽媽在挑選衣服時,如果問寶寶好不好看,而寶寶說不好看,媽媽要採納。這樣也能增強寶寶表達自己想法的能力。

避免易犯的錯誤
例如在其他小朋友的面前說寶寶的糗事;當眾訓斥寶寶;過度溺愛;過多限制寶寶的行為;對寶寶的行為有負面的語言暗示;給寶寶提供的生活環境過於單一。

各年齡層人際發展測量項目
以下這些基本的測量項目,可助於爸媽對寶寶的人際交往能力做一些檢視。若寶寶的行為都是肯定的,那就表示寶寶在人際交往能力上,是朝正向、積極方面發展。

0~2歲:
①寶寶一個人在屋裡時,有沒有找人的表現。
②當大人離開時,有沒有哭鬧的反應。
③是不是喜歡熱鬧的地方。
④會不會與同伴分享玩具。
⑤會不會主動接近熟悉的人。
⑥熟悉或不熟悉的人抱,會不會哭鬧。
⑦是不是喜歡和同伴玩,比如對視、咿呀溝通。
⑧2歲時會不會撒嬌。

2~4歲:
①會不會拿玩具與他人一起玩。
②喜不喜歡撒嬌。
③喜不喜歡家裡來客人。
④能否理解大人的表情。
⑤家裡來陌生人,是不是躲避。
⑥是不是有主動問候客人的習慣。

4~6歲:
①喜不喜歡和別人做遊戲。
②能否在幼稚園很快結交新朋友。
③是否有帶領能力,向其他小朋友發號施令。
④當小朋友間發生衝突時,有沒有主動勸和的能力。
⑤會不會同情、關心弱者。
⑥是否知道禮貌用語。
⑦會不會招呼客人,比如問好、倒茶等。
⑧會不會邀請小朋友來家裡玩



jennif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